当前位置:
发布时间:2025-04-05 18:54:58
为此,他们必须发债券融资。
那么,如果出现天灾人祸、战争、经济危机等,这些非经常性、长期公共项目开支怎么办呢?这就需要金融市场的支持。在乔治三世的授意下,英国议会于1764年通过《食糖法》和《货币法》,前者要求十三个殖民地向英国交各类消费品进口关税(包括食糖、纺织品、咖啡和酒),后者禁止殖民地自己发行任何纸币,只能使用英国货币。
一个年轻国家就这样靠举债存活下来。在这种情况下,英国议会通过法案,今后每年由议会从政府税收中拨款120万英镑,供皇家自用,但是有几个条件,第一,政府征税权必须由议会控制,国王无权决定。但政府太富有,会挑战民间的空间,挑战民主宪政与法治。之后,华盛顿采取边退边打的游击战办法,开始了跟英军长达四年、辗转南北的拖延战术。第四,从法国借来的贷款。
这就是著名的波士顿倾茶事件(Boston Tea Party)。[7]关于自由、民主与法治的财产和金融基础,是五四以来的中文文献中所缺少的,从人文社会、政治理念的角度谈自由、民主与法治当然重要,是基本启蒙,是社会觉醒的必要。我们没有理由反对一个富有的人可获高人诊治,可住私家病房,可聘请几个特护。
另一方面,称得上是良医的工作很辛苦。要做一个好医生绝对不是好职业。这一点,所有我认识的医生朋友都同意。另一方面,医生不可以乱医一通而逍遥法外。
四月六日北京公布《新医改方案》,针对国内医疗制度的弊端。要让医生有机会赚很高的收入。
要改是肯定的,怎样改是大难题。另一方面,虽云小病无医自愈,有些无能的医生很无良:或拖长诊治,或夸张病情,或乱开药方,等等,务求自己的收入增加。正因为不知细节——就是北京要走的大概路线也摸不准——我要在这里提出一些基本原则给北京的朋友考虑。年多前美国推出法例,不准医生每星期工作超过八十个小时
我们没有理由反对一个富有的人可获高人诊治,可住私家病房,可聘请几个特护。我不知道北京的专家们怎样想,但希望他们不要盲目地把外国的抄过来。不一定有矛盾︰目前国内的医院是公非公、私非私,有见死不救的情况。我的儿子说,有良知的医生一般反对,因为有些病人要跟得很紧才可以活下去,是自己的病人,往往要亲自跟进的。
这方面,医生之间的收入要有相当大的差别才可以减少鱼目混珠的麻烦。话得说回来,有些水平一般的医生可以凭口才而赚大钱,有瞒骗的成分。
官司打了两年,巴兄所获微不足道。我认为这保险制度不可取,因为医生的收费会被迫而提升得太高了:病人动不动起诉,发达的是律师。
大智能及博学不一定比得上人家,但有关医学及生化的研究,加以栽培,假以时日,炎黄子孙应该胜出。要让医生有机会赚很高的收入。这一点,所有我认识的医生朋友都同意。中国与众不同的经济制度,我分析过了,其中重点是中国的地区竞争制度是天下独有的。中国的医疗服务人手供应不足(目前要考进医学院难过考状元),医术水平也远不及先进之邦。出不起钱的穷人呢?需要治疗的疾病我们要照顾,不能马虎,不应随意,不可乱来。
另一方面,医生不可以乱医一通而逍遥法外。有这需要,因为严格的医学训练的成本高得离奇。
佛利民提出的学券制虽然没有通行,但肯定行得通。我曾经建议政府采用凭券制(voucher system)的方法,让需要的人凭政府派发的医券就医,获券的医院或医生可拿券到政府换钱。
双方律师所获当然不菲,水出鱼,鱼饮水,这些律师费用会加进医疗费用那里去。据我所知,有三个行业的专业水平在同行的众君子中有天渊之别。
至于医术水平那方面,不容易明白的是中国不容许水平够高的持有外地牌照的医生自由地到中国行医。另一方面,称得上是良医的工作很辛苦。说不容易明白,是外资到中国传授知识大受欢迎,医疗却另行处理。各地处理不同,但从来没有出现过好效果。
任何人愿出高价,没有理由不让他出高价,帮补一下医院的设备投资。巴兄为此昏迷了整整三个月,到今天还是行动不便。
说我发神经吧,我不仅认为中国的青年聪明,而我们的精于手工艺的文化传统极宜于作有关医学与生物的研究。为什么上佳的西药在国内买不到?为什么假药在国内那么多?批准卖假药的仁兄不是被枪毙了吗?中国人口多,穷人多,于是叫救命的也多。
医生之间的医术水平相差甚大。国内的人到香港自由行,一个主要项目是购买西药。
正因为不知细节——就是北京要走的大概路线也摸不准——我要在这里提出一些基本原则给北京的朋友考虑。一个实例可以说明美国医生以保险卸责的制度大有问题。四月六日北京公布《新医改方案》,针对国内医疗制度的弊端。西方的名牌药厂到中国来开业肯定会赚大钱。
地球上有不少地方是医疗公立或施行社会制度的,socialized medicine是也。不明白为什么北京不出巨资,或鼓励民营集巨资,开设一家医学、生物学与药物研究的、附有全面性医院的大学研究院,在国际上招兵买马。
这方面,我认为在中国的制度下,他们会想出较好的处理方法。我们要投诉的不是让医生赚大钱,而是不让医生的供应增加来把医生的收费压下去,是大错。
没有机会获得高收入,知识投资不足,高明的医生训练不出来。进入 张五常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医疗改革 。
发表评论
留言: